一杯好茶应有的样子是什么?
一杯好茶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前者是每一个喝茶人都会关注的,
后者是每一个茶行业从业者都会关注。
而《普洱茶经验之谈》这本书,
却轻松地解答了以上两个终极命题。
《普洱茶经验之谈》的作者陈晓雷,是一位80后的制茶人,算是茶行业中的年轻人了。10多年行走茶山、制茶的经历,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他是一位擅于将那些制茶人们习以为常的点点滴滴,在去芜存菁之后,进行系统地归纳总结,这便显得难能可贵了。
普洱茶虽然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渊源,但是在当代的复兴浪潮中,它依然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茶类,有如它在时间中不断变化的不羁。关于普洱茶的认知体系,这些年来都不断在行业中被解构与重构。
一杯好茶应有的样子是什么?也许只能由今人在前人留下的寥若晨星的信息基础上去定义它。是“茶无优劣,适口为珍”吗?不!这是放之四海皆不准的。
《普洱茶经验之谈》就通过作者的实践经验告诉你,好茶一定是有标准,有底层逻辑的。书中诸多独到而精辟的观点,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比如,关于那个虽为行业共识,却一路争议不断的“越陈越香”。如何在消费者面前解释“香”字,成为很多从业者的困惑。那些所谓“广义的香”的诸多解读,遇上喜欢打破砂锅的消费者,难免会有牵强的无力感。
可是,陈晓雷用一个“醇”字就完美规避了。通篇可见的“越陈越醇”,让老茶才有的浓厚、香醇、顺滑的美妙体验,瞬间在脑海中有了通感般的链接。而所有的普洱茶,都必须能到达“越陈越醇”的终极目标,才能称其为“好茶”,这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
那么,立定了“越陈越醇”的目标,便是支撑一杯好茶的先决条件:优质的原料(基础)、正确的工艺(关键)、科学的仓储(升华),如同鼎立的三足,缺一不可。
作者以制茶人的专业态度,将这些关键信息娓娓道来,却没有晦涩的言辞,没有冗长的历史资料堆砌,没有高深的术语与数据,
一切都是“基于实践,源自经验”。
如同他孜孜不倦地在直播镜头前与大家分享普洱茶知识一样的富有亲和力,不同的是,诉诸文字的语言显得更加的严谨和逻辑清晰。
书中着墨最多的,当属工艺部分,包括了初制工艺和熟茶的发酵工艺。过往很多人都以为云南茶只是生态好,工艺简单粗放,这显然是大众的误区。一杯好茶,必须以精良的工艺为基础。
就如作者强调“三分原料,七分工艺”,并非说原料不重要,而是同等原料之下,工艺在成就一杯好茶的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大得多。
很少有茶书,能像《普洱茶经验之谈》一样,把普洱茶的初制工艺的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如此明了而透彻。因为会实操的人往往不会书写,会书写的人未必懂得实操,这是茶行业的通病。
所幸的是,这样的通病终将被年轻一代茶人打破,制茶的每一个正确工艺的细节,都有它无可取代的理由,被作者说明白了,即使没有专业背景的茶友都可以理解,那么一杯好茶的底层逻辑,也便了然于心了
而一杯好茶应有的样子,作者则用“13因子评茶法”简单直接地解决了。针对生茶和熟茶,分别量身打造了13个“好茶”的关键因子,并且如何去感受与体验。最后,在一张系统且量化的“13因子评茶表”面前,分值一计,茶之优劣,便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