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普洱茶,没记住过几个山头名是不可能的。
布朗山、易武山,老班章(怎么混进来一个村寨),为什么普洱茶都是以山头来命名?
纵观全国名优茶,比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蒙顶甘露、黄山毛峰等,都是产地+品种来命名。
山头论的概念并非普洱茶独有,以山论茶一直是主流。
但与其他茶类相比,普洱茶更加强调山头的重要性,而且山头格外多。究其原因,一个字——“卷”。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云南省的立体气候特点显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一般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平均递降 0.6°C~0.7°C。
在极大的气候差异下,每座山头的海拔、日照、降水、温度有很大差别。包括茶山上茶树的品种、生长的环境、树龄,以及茶农对茶树的管理方式都会影响茶叶的品质。
那个味,只有那个山头的茶才有。根据山头特点,我们能迅速建立对一款茶的认知,这是通过茶树品种、养护或者其他因素很难做到的。
用山头划分普洱茶,成了一种的习惯。
普洱八大古茶山,你还记得是哪几个吗?
最早的山头论,还是以大产区、大山头为主,比如易武正山、景迈山、布朗山等。直到2007年普洱茶因品质危机遇冷,品质更好的古树茶才逐渐兴起。
2008年开始,山头茶的概念越来越细分。
大山头被分解成更小的村寨,大家对易武的了解逐渐变成麻黑、落水洞、高山寨等七村八寨。
布朗山被分出了老班章、老班章、班盆等,冰岛则细分为老寨、南迫、地界、坝歪,糯伍……
随着消费者的追求越来越高,商家也将山头茶做得越来越细。
当普洱山头开始内卷,大家开始寻找那些更加稀少、更加优质的产区。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小微产区”,比如薄荷塘。
薄荷塘不是村寨也不是独立的山头,而是国有林中的一块林地,古茶树只有百来棵,每年头春茶产量仅100公斤左右,而全国有数十万山头茶发烧友都盯着这百来公斤茶叶,造成“一泡难求”的现况。
从大产区中细分出来的村寨是“微产区”,再从村寨细分出来的茶地叫做“小微产区”。
普洱茶山头概念不断在细分和缩小,今天的山头不是字面上的某座茶山,而是指某一片有特色的普洱茶区域。
既然山头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茶叶的品质,那是不是买茶只挑贵的就可以了?
我只能说:贵的,未必好;热门的,未必是你的菜。
好茶,要的是性价比。
同样这饼茶,如果需要花10000元甚至更多,那它一定是“垃圾”。找到自己喜欢的,同时又有性价比的,喝茶一定给你更多的愉悦。
找喜欢的茶,靠自己的嘴巴就可以。但找放心的茶,嘴巴的感受就不靠谱了。其实找茶就是找人,找一个真诚的,明白的,有底线的——做茶人。
找对人,才能买对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