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六大茶山
我们只做易武

只有高端山头茶玩家才懂的茶汤秘密

了解更多普洱茶知识,添加掌柜微信:dianpuju2020
近段时间,我们解释了几个关于山头茶品鉴比较有意思的概念,比如山韵、喉韵、气息。对于大部分茶友而言,这些品饮体验都是较难感受到的,即便感受到,体验也相对模糊,难成体系。

%title插图%num

而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一方面,是抱着讨论的心态;另一方面,也是在找同频的人。大家一起玩茶,讨论茶,探究茶,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title插图%num

所以在创作文章标题时,也是用的“山头茶玄学”。

而今天,要介绍的是“茶汤的劲道”,老实讲,这就更玄了。

为此,我个人也是花了很长的时间在准备这篇文章,打算用平实的语言给大家解释清楚,这是怎样一回事儿。

首先说明,这里描述“茶汤里的劲道”与下面这几个概念无关:

1.与茶气无关,并不是因为茶汤气感较足导致的;

2.与茶汤的刺激性无关,许多茶友觉得茶汤苦涩度高、滋味丰富、刺激性强,就是茶汤有劲道,并非如此;

看完这篇文章,你将对以下问题有一定的认知:

1.茶汤在口腔中呈现的四种形态,什么是茶汤的劲道?

2.茶汤的劲道与什么有关?

3.如何冲泡一杯劲道十足的茶汤?

%title插图%num

一、茶汤在口腔中呈现的形态,什么是茶汤的劲道?

常喝山头普洱的朋友肯定听过:汤厚、汤薄、水细、水粗的概念。如果你充分理解这四个名词,那这篇文章看起来,应该不是很吃力。

事实上,这说的都是一个概念:茶汤的触感。

所谓茶汤触感,就是茶汤含在嘴巴里的感觉,简单的理解就是:茶汤从入口到咽下去这个“路径”,口腔内壁或者喉咙传递给你的感觉。

品饮体验主要集中在:嘴巴——喉咙一段。

无论是什么茶,茶汤在口腔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厚薄、粗细、劲道与松散。

如果我们将一口茶汤理解成无数茶汤分子聚集在一起,那茶汤分子多,则汤厚;茶汤分子少,则薄;茶汤分子小,则细腻;茶汤分子多,则粗糙;凝聚茶汤分子之间的力越强,茶汤越有劲道,反之茶汤越松散。

有了这个底层逻辑之后,茶汤在口腔中的表现形态就顺理成章了。

%title插图%num

朋友,如果你是常喝山头古树的,那你仔细回忆一下,在你品饮过的茶汤中,是否有以下四种“茶汤形态”

1.无状汤感

茶汤入口即散,仿佛茶汤没有凝聚力,很薄,谈不上水路,这当然是最低级的茶汤触感;

许多一二十年的小树茶、台地茶,就是这种感觉,有茶味,无汤感;

2.片状汤感

茶汤入口,有厚实的感觉,但像喝米汤或稀粥,有厚度,但茶汤的劲道很差,松松散散,凝聚力很弱,一般形容茶汤厚实,但没劲道;

临沧的大树茶、易武的实生苗乔木茶、好一些的熟茶,都有这种感觉;

3.团状汤感

茶汤的成团感,茶汤过喉,感觉是一团一团的,夸张的时候,会有“咕嘟”的感觉,这已经是比较极致的汤感了,

成团感最好的当属老班章,老班章大树以上就有成团的汤感;

冰岛老寨的茶汤,被茶友形容成“果冻汤”,就是茶汤入喉时,如咽下果冻一般;

4.绳状汤感

这个时候的茶汤是“一股”,就是一口入厚的感觉,兼具了细腻、成团、劲道三种感觉,茶汤连绵不绝的体验,是目前个人喝过最极致的汤感。

绳状的汤感,最常见于易武的名微产区里,比如薄荷塘、麻黑、弯弓等等。这些古茶都极具穿透力。

%title插图%num

二、茶汤的劲道与什么有关?

这一条纯属是个人经验,并无可查阅的依据。

到目前,个人做过测试,茶汤的劲道与两个方面有很大的关系:

1.原料品质;

2.冲泡方式;

至于谁占的比重更多,如果综合从茶汤触感而言,是原料品质占的比重更大;如果单论茶汤劲道,冲泡方式占的比重较大;

就个人品饮经验而言:

1.古树茶的茶汤要比台地茶的更厚实,中小叶种的茶汤要比大叶种的茶汤更细腻。

2.团状汤感较容易出现在大叶种古树里,绳状汤感较容易出现在中小叶种古树里,从这个角度来讲,二者都很极致,并无高低之分,只有风格之别。

3.原料本身的品质上不去,冲泡得当,可以很大程度上规避原料的缺点,但这不过是昙花一现,一般而言,三泡之后,再优秀的冲泡,原料的缺点也会原形毕露的;

%title插图%num

三、如何冲泡一杯劲道十足的茶汤?

泡一杯茶很容易,投茶,注水,出汤;泡一杯好茶却很难,同一款茶不同的人来冲泡,会出现不同的风格,有时候差别会大到面目全非,相信常喝茶的人会深有感触。

我曾做过实验:我自己、我夫人还有夫人的闺中密友(专业品控),在同一时间段相同的条件下冲泡曼松,竟然呈现了三种不同风格的曼松。

有一种风格:汤质细腻劲道,纯净、茶汤裹着茶香,一口入喉,胸腔温热,几乎全程无涩感;

有一种风格:汤质细腻绵柔,香气高扬,三开以后才出现喉韵,气感微弱,微微有涩感;

有一种风格:茶汤过舌即散,水路粗粝,涩感明显,几乎感受不到入喉感,但滋味丰富,香气扬,有一种水温不开的

%title插图%num

三种风格,高下立判,为此,我特地询问了她,她说:泡茶的诀窍,首重注水,注水出汤,心静手稳。(这里省略一些基础的冲泡讲解了,比如:不能直接冲茶、定点注水、如何选盖碗等等)

注水的诀窍在哪里呢?分享方法,大家可以去试一下,绝对不简单。

1.注水无论快慢,一定要稳,控制好水的流速;

2.找到注水的“最佳力度”(记住,这里很重要!!!)

极少有人观察到水柱入盖碗时的状态,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举两个极限例子:

a.极端有力状态:水花四溅,茶叶随水流的力量而旋转;

b.极端无力状态:茶叶像是静止一般,水仿佛飘在水面上;

那注水的最佳力度当然不是a也不是b,而是中间值(区域):即水花将溅未溅,从上往下注水,仿佛水从下往上把茶叶慢慢抬起,逐渐淹没的过程;

而出汤,则注意,出汤后,叶底不要呈现“一边偏”的状态。

照此法注水出汤,我亲自尝试后,确实进步神速!

注水出汤,简单四字,全是功夫!

%title插图%num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滇普居 » 只有高端山头茶玩家才懂的茶汤秘密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