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道,茶的一种高阶感官体验,能给人带来复合惊喜。
什么是劲道?不同于香气、滋味,劲道总是慢一步被察觉。
普洱茶茶汤在口腔中所引起的各种触感,大致可分为稠、厚、滑、软、砂、薄、利,对于初饮茶的人而言,往往容易忽视,或是被混杂在滋味中,往往需要反复实践,才能客观准确地感受。
而如果你是资深的老茶客,你充分理解这四个名词,那这篇文章看起来,应该不是很吃力。
事实上,这么多形容词,说的都是一个概念:茶汤的触感。
所谓茶汤触感,就是茶汤含在嘴巴里的感觉,简单的理解就是:茶汤从入口到咽下去这个“路径”,口腔内壁或者喉咙传递给你的感觉。
就像我们看巧克力的广告,强调最多的不是香,不是甜,女主背后会飞出一个巧克力色的绸子,这是强调触觉,丝滑,浓稠。
这就是一种营销的策略,因为这是人深层的欲望,广告要进行的是深层的种草。可乐的广告也是如此,没人或强调滋味香气,而是强调冰爽饮料碳酸气泡营造的触感体验。
如果我们将一口茶汤理解成无数茶汤分子聚集在一起,那茶汤分子多,则汤厚;茶汤分子少,则薄;茶汤分子小,则细腻;茶汤分子多,则粗糙;凝聚茶汤分子之间的力越强,茶汤越有劲道,反之茶汤越松散。
有了这个底层逻辑之后,茶汤在口腔中的表现形态就顺理成章了。
如果你是常喝山头古树的,那你仔细回忆一下,在你品饮过的茶汤中,是否有以下四种“茶汤形态”:
1.无状汤感茶汤入口就散,仿佛没有凝聚力,很薄,谈不上水路,这当然是最低级的茶汤触感;
许多一二十年的小树茶、台地茶,就是这种感觉,有茶味,无汤感;
2.片状汤感茶汤入口,有厚实的感觉,但像喝米汤或稀粥,有厚度,但茶汤的劲道很差,松松散散,凝聚力很弱,一般形容茶汤厚实,但没劲道;
几十年的大树茶、乔木茶、好一些的熟茶,都有这种感觉。
3.团状汤感
茶汤的成团感,茶汤过喉,感觉是一团一团的,夸张的时候,会有“咕嘟”的感觉,这已经是比较极致的汤感了,
成团感最好的当属老班章,老班章大树以上就有成团的汤感;
冰岛的茶汤,被茶友形容成“果冻汤”,就是茶汤入喉时,如咽下果冻一般;
4.绳状汤感这个时候的茶汤是“一股”,就是一口入厚的感觉,兼具了细腻、成团、劲道三种感觉,茶汤连绵不绝的体验,是目前个人喝过最极致的汤感。
绳状的汤感,最常见于易武的名微产区里,比如薄荷塘、麻黑、弯弓等等。这些古茶都极具穿透力。
昆仑做过测试,茶汤的劲道与两个方面有很大的关系:
1.原料品质;2.冲泡方式;
原料优劣是汤感的基础条件。相对来说,春茶优于秋茶优于夏茶,春茶醇厚,秋茶醇和,夏茶相对寡淡空薄。
当然,工艺优劣直接决定茶品汤感表现及后期醇化走向。
原料本身的品质上不去,冲泡得当,可以很大程度上规避原料的缺点,但这不过是昙花一现,一般而言,三泡之后,再优秀的冲泡,原料的缺点也会原形毕露的。
泡一杯茶很容易,投茶,注水,出汤;泡一杯好茶却很难,同一款茶不同的人来冲泡,会出现不同的风格,有时候差别会大到面目全非,相信常喝茶的人会深有感触。
这和注水的方式都有区别,注水的快慢、水流的急缓、水线的走势、高低、粗细都是人为控制,却对茶叶品质影响很大。
四种注水风格,高下立判,为此,昆仑总结了几个诀窍:
高冲:水线长、粗。水流与空气接触时间少降温少,注满盖碗所需时间短,而水带给茶叶的冲击最强。
低冲:水线段、粗。水流与空气接触时间少降温最少,注满盖碗所需时间最短,而水带给茶叶的冲击较强。
低吊:水线短、细。水流与空气接触时间少降温较少,注满盖碗需时长,而水带给茶叶的冲击最小。
高吊:水线长、细。水流与空气接触时间少降温最多,注满盖碗需最长,而水带给茶叶的冲击较小。
总体上来说,每一种茶叶冲泡形式都有其对应茶茶叶泡法,虽有“香靠冲,汤靠吊”的说法。但不能偏执的认为注水方式对茶汤香气、滋味作用很大。
茶汤的劲道,不显山不露水,但是充实与浑厚、张力与弹性都饱满在了定力中。
于是劲道、是圆润、醇厚绵长的劲道,回味是深入眼耳鼻舌身意的回味,不仅承载了时光的重量,也升华了茶的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