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被誉为 “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 ,是 “唯一为茶而诞生的茶器” 。
建盏在手,可窥见山川星辰,也可一睹宋代的文明与盛世。
那万千釉色,更是中国典雅艺术的彰显。许多爱茶、懂茶的朋友,也越来越喜爱建盏。
俗话说爱一物就要懂一物,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五彩斑斓的建盏世界。
1
什么是建盏
盏,即小而浅的碗。
建盏,即建窑烧制的黑釉茶器,原产于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
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为宋时皇室御用茶具,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
2
建盏的历史
在宋朝年间,人们喝的是压制成饼的研膏茶,因建盏器型和质地适合点茶,其低调而变幻莫测的釉色又适应宋人审美。
于是挟龙凤团茶的威名获得了从宋徽宗到朝廷百官的喜爱,上行下效,名动一时,建盏将黑釉茶盏推至宋代茶器的最鼎峰。
宋微宗赵佶画像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到斗茶所用茶盏,直指斗茶须用“盏色青黑、玉毫条达”的建盏,却只字未提宋代五大名窑及其他窑口。
由此可见,宋徽宗在当时已经将建盏作为斗茶第一茶盏,并亲自为其代言。甚至被日本茶人传回日本,成为日本国宝!
三只流落日本的曜变天目盏
目前,日本官方认定的国宝级文物中,瓷器只有14件,有8件是中国瓷器,8件中有4件是宋代建盏,含3件曜变盏,1件油滴盏。此外,英国、美国等国的世界级博物馆也均有收藏建窑建盏。
二宋时期,建窑最长的龙窑长达135.6米,窑宽1-2.35米。依山而建,头尾高差28.65米。堪称世界之最。有学者研究称一窑可烧盏10万件。可见当时装窑是何等繁忙热闹,出窑又是何等壮观。
福建水吉镇后井村建窑龙窑遗址
3
建盏的造型
建盏口大底小,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足根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
建盏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
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
1、束口的特征:口沿曲折,外缘向内凹,内壁相应形成一周凸圈(注水线)。
2、敛口的特征:口沿微向内收敛,整体造型呈丰满状。
3、撇口的特征:口沿外撇。盏腹有明显弧度。
4、敞口型的特征:外壁斜直,轻微有弧度。
4
建盏的釉色
入窑一色,出窑万千,是建盏最独特的地方。
建盏的釉色变化根据窑内温度的高低与气氛所致,成品的花纹常常出人意料,根本不受烧制者所控制。
传统原矿建盏釉色大致有五种:兔毫釉、油滴釉、曜变釉、黑釉和杂色釉。
兔毫釉
建窑中最典型且产量最大的釉色品种。
是指在黑色的底釉中透析出均匀细密的丝状条纹,形如兔子身上的毫毛。
由于“窑变”等因素影响,兔毫形状既有长短粗细之别,还有金黄色、银白色等变化,又叫 “金兔毫”、“银兔毫” 。
油滴釉
是指在乌黑的底釉上散布着无数具有金黄色或银灰色等金属光泽的小斑点,也称 “金油滴”、“银油滴” 。
这种斑点多为圆形,大者直径为三、四毫米;小者仅一毫米,甚至细如针尖,散落而成。
曜变
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着许多不规则的圆点,圆点多呈黄色,其周围焕发出以蓝紫色为主的曜眼的彩虹般的光芒。
曜斑广布于建盏的内壁,并随所视方向的移动而变化。
黑釉
又称乌金釉,表面乌黑如漆或黑中泛青。
成熟时期的乌金釉釉层普遍较厚,“色黑而滋润”,上乘者亮可照人,表现出庄重素雅之美。
杂色釉
由建窑黑釉器系 “窑变” 所致,故釉面纹理变化多端。
有柿红色、赤红色、“灰白釉”、“芝麻花”、“结晶冰花纹”、“龟裂纹” 等。
5
建盏喝茶的好处
有种说法,建盏的高含铁量能吸附水中的氯离子,起到活水软水的作用,茶水入口绵柔甘甜。
建盏在使用过程中释放二价铁离子,易被人体吸收,起到增加血红蛋白的载体及红细胞的功能。
建盏的造型设计,使得茶香更易发散。《大观茶论》中有提到:“入盏则馨香四达。”
建盏胎骨厚重,隔热性好,胎内蕴含许多小气孔,非常有利于茶汤的保温。
在光线的折射下,建盏的斑纹和茶水交相辉映,焕发出或蓝或金或银或五彩斑斓的光彩,令人赏心悦目。
如此美观且好用的建盏,怎能不让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