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面,是银壶在茶器中突出的高贵属性。自古便是达官贵人的专属器具,到现在依旧是尊贵身份的象征;
另一方面是银壶的功用属性。银离子杀菌、净水、软化水质、提茶香等功效不断被现代科学所证实,银壶也因此受到爱茶人士的追捧。
当然,银壶作为纯手工的茶器,其艺术价值也不容忽视。其锻制技艺有着千年历史的传承,也正是这样古老的工艺技法,让银壶不再只是普通茶器,增添了诸多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而纯手工银壶的打制技法也显得尤为神秘。
今天,我们就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畲族银器锻制技艺为例,讲讲手工银壶到底是怎样制成的。
熔银制板
确定了一把银壶的设计方案后,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熔银。将优选的银块进行加热熔化,然后压制成银板,这银板便是最初的材料。
银板的厚度也有区分,一般素面银壶的银板厚度大概在0.6-0.8mm,錾刻或者其他复杂工艺的银壶银板厚度则要到1.0-1.2mm,这样能保证在进行复杂工艺时,不会凿穿壶身。
当然,越厚的银板匠人所花的功夫就越多。因为银壶成品壶底和壶身厚度都会有严格的标准,银板越厚,要达到这个标准就需要更多的锤数和时间。
壶身锤揲
将做好的银板裁剪成圆形,用工具绕着圆形一圈一圈从外向内进行捶打,确定壶底大小后,将壶身部分逐渐捶打出蝶形、碗形、圆筒形、球形,直至壶身完整成形。
接下来则要换小锤对初成形的壶身进行修整完善。借助尺子等工具,来完成壶身高度、对称性等的测量和定位,保证壶身弧度过渡均匀、通体圆润对称。这些细节的调整和处理,关系到壶身的美观度,尤为重要。
槌纹、錾刻、烧银蓝、花丝镶嵌等复杂工艺也是在这一阶段来完成,在银壶上常见的有槌纹和錾刻工艺。完成这些复杂工艺时需要往壶内注入松香,防止壶体变形。这是最能展现银壶艺术感的手段,却也对匠人的工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錾刻之功,非一蹴而就,需要匠人长年累月的不断练习。
这一步是手工银壶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步。就拿畲族银器锻制技艺来说,单这一步就需要用到大大小小的锤子、錾子多达百种,捶打次数也达到惊人的十多万次。
壶嘴、壶耳、壶把制作
根据设计方案,把银板敲成壶嘴形状,不断修整,直至定形。然后对壶嘴进行抛光等艺术处理,清洗完备用;
根据设计方案,用银材料做成壶耳的形状,清理后焊接在壶肩处,待与壶把铆接;
将银板敲成圆棍形,两端敲扁,借助弧形道具将圆棍压成壶把形状,橡胶锤进行细节修整,直至成形。手工缠上布料、藤编等材质,甚至还有一种将福州脱胎漆器的工艺材质加入做成漆器把,既有隔热作用,又彰显艺术价值。
如果采用“一张打”、“口耳打”等业内巅峰工艺,那壶嘴甚至于壶耳都是在锤揲阶段跟壶身一体锤出。这种业内最高难度的工艺,仅有少数经验丰富的大师能独立完成。
壶盖制作
壶盖大体可分成摘钮和盖板两块。银板圆规作圆,圆外部向里敲打,敲出壶盖的雏形后进行细微的调整,让盖板部分最终定形,然后进行打磨、抛光、清洗;
摘钮,可以说是一把壶的点睛之笔。现在用于摘钮的材质除了常规的银以外,也不乏玉石、翡翠、玛瑙,漆器等材质的摘钮,广受壶友们的喜爱。
盖板中心钻孔,摘钮采用螺丝钻入的方式与之固定。而为了美观,在摘钮与盖板衔接的地方,通常会錾刻花纹等图案。
焊接处理
抛开“一张打”、“口耳打”的工艺,一把银壶需要焊接的地方通常有壶嘴、壶耳两部分。不同于铁、钢等材质的焊接,银壶的焊接工艺更加的细致和讲究。不仅焊药特制,连焊接方式也是颇有门道,这样才能保证焊接处牢固不脱落、不漏水,经过打磨处理,几乎看不出焊接痕迹,与整个器型融为一体。
抛光清洗
银壶的部分部件在工艺初完成时,由于工具的捶打、焊接等痕迹,需要用砂纸、砂轮、锉刀等工具进行由粗到细的修整和抛光,以达到最理想的视觉效果。这一步骤细微繁琐,需要匠人们耐心细致的精心处理,所需时长往往也要按天来计算。
抛光完就剩最后一道工序——清洗。先用高温火烧去附着在银壶表面的氧化层,用铜刷刷洗清理;然后用乌梅水煎煮,用铜刷刷洗退火,反复以上操作多次,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
最后将清洗后的壶体与制作完的壶把进行铆接固定,盖上壶盖,至此,一件完整的熠熠生辉的纯手工银壶便呈现在世人面前。
时代变迁,传统工艺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凋零殆尽。冷血机器高产的产品千篇一律的充斥着整个社会。越是这样,一把注入匠人心血、带着手心温度的手工制品就越显得弥足珍贵,银壶如此,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更是如此。
品茗论道愿和您一起,将千年中华银壶文化传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