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六大茶山
我们只做易武

喝茶喝的可不是“重口味”,恰是清淡沁人心脾

了解更多普洱茶知识,添加掌柜微信:dianpuju2020

四大名著里的《红楼梦》中有这么一个桥段,说是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贾母一行人带着她来到了大观园附近的栊翠庵,栊翠庵的妙玉拿出了自己珍藏已久的好茶招待她们。刘姥姥喝了一盏茶后说“这个茶好是好,但就是滋味儿淡了些”,只一句话又引得贵妇小姐们哈哈大笑。

情节虽然简单,但却不经意间透露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刘姥姥作为一个底层劳动者,在喝茶这方面的讲究自然是没办法和贾府的公子小姐比的。于是似乎自古以来,主流对于好茶的标准之一就是“重口反而留不住,唯有清淡得人心”。那么这其间到底存在着什么道理呢?

%title插图%num

自古就不追求苦涩

尽管今天我们时常在茶圈听到“不苦不涩不是茶”,只有味道足够迅猛霸道茶气足够强劲才算得上是茶这样的话,但其实以浓淡来判断茶叶的优劣,这是不准确的。如果我们对制茶有一定了解,再翻翻过去的资料就不难发现,我们自古以来追求的反而是茶味的清淡与鲜爽。

我们的制茶工艺是追求茶汤的清甜与鲜爽的,是不断地去掉茶叶中的苦涩味和青草味的。最开始古人是直接嚼茶叶,并不是加工过的茶叶,而是鲜叶,那种苦涩感可想而知。后来古人学会了简单的日晒与藏茶,与煮菜一样煮茶,加点调料中和茶汤的苦涩。就这样一步步发展。

%title插图%num

追求清淡茶的历程

唐代之前饮茶尚未真正形成一种风俗,茶叶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药而被使用的。然而唐代的蒸青制茶开始流行起来,又在宋代蒸青得到巨大发展,技艺更加进步。蒸茶和压榨去汁能有效使得茶的苦涩味大大降低。到了明代,朱元璋废团改散,使得散茶的清饮方式开始流行。

其实我们纵观明清之时的饮茶方式,不难发现已经和今天的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了。以清饮为主,所以能直接品尝到茶的原滋原味。清饮的流行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后来各类茶的加工工艺逐渐成熟,很多茶叶喝起来已经不那么苦涩了,所以大家直接用盖碗泡茶叶就行了。

%title插图%num

浓与饱满度不是一回事

于是又说回了重口味的浓郁问题,这可不是茶友们常说的醇厚浓郁的那个浓郁。在相当一部分新人朋友们看来,浓郁就等于重口味,等于苦涩茶叶中含有很多茶多酚和咖啡碱,而这是茶叶苦涩感的表现。茶叶中氨基酸、糖类物质、果胶物质是让我们觉得茶汤很清甜爽口。

将苦涩感浓重与否和饱满度关联在一起本身就是片面的,所谓的饱满度就会看茶汤是否含有丰富氨基酸、糖类物质等,换句话说茶汤的饱满需要丰富的内含物质共同支撑,绝非某一种味道的出类拔萃,而是多种味道的相辅相成。因此往往越是清淡的茶,反而品质会越好。

%title插图%num

因此不难理解,好茶往往是综合实力的突出,而非一个领域的独领风骚。单单从苦涩这一个角度说茶的重口味与浓郁,这本身就是不太妥当的。唯有淡茶得人心可谓古今共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滇普居 » 喝茶喝的可不是“重口味”,恰是清淡沁人心脾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