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17日20时34分,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提交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经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正式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也是迄今为止,全球首个茶文化世界遗产。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历经13年申遗,成为云南省第6项世界遗产,填补了全球茶叶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它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先民发现茶、敬畏茶、种植茶、制作茶的过程,以及一片树叶如何影响一个世居民族的性格文化、实现千年传承的传奇故事。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景迈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
在普洱茶界,景迈山是综合资质最好的一座古茶山,也是云南普洱茶区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一座古茶山。正因为如此,这座古茶山才成为中国首次提出申遗的古茶山,很难找到比景迈古茶山更具有典型意义的古茶山了。
景迈山古茶林核心价值首先在其千年万亩古茶林,同时兼具科学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和生产应用价值。
这些价值绝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数千年积淀的结果。为后世研究茶树的起源、演化、人工驯化与传播以及茶树物种起源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至少需要满足三大价值条件:传统人类土地利用的杰出典范、能为延续至今的文明与传统提供独特的见证、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传统信仰与事件等。
而景迈山正好满足了这些条件:古茶林的完整性、古建筑群落的独特性、有关茶文化活动的传承性。
古茶林的完整性
景迈山有着近2000年的茶叶种植史,拥有古茶林面积2.8万亩,古茶树320余万株,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是名副其实的茶叶活化石群落,有着“世界茶文化历史自然博物馆”和“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的美誉。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区面积7167.89 公顷,缓冲区11927.85 公顷,遗产要素包括5片古茶林、3片分隔防护林和9个传统村落。
这里群山环抱,山峦叠翠,山川秀美,乔木古树茶与森林混生,茶与树为邻,人与茶为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景迈山的茶树由于交通不便,躲过了被矮化的命运,在当地遗产保护机制下,保持着真实性和完整性。
相较于世界上其他著名的梯田式、农庄式台地茶园,景迈山古茶林不仅历史更为悠久,其传统的“林间开垦,林下种植”的土地利用模式独树一帜,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护方式也具有鲜明特色。对全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多元文化和平共享,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古建筑群落的独特性
景迈山古建筑群落包含传统村落、宗教建筑、遗产遗迹、纪念地等。
景迈的传统村落以寨心为核心,似森林圈层式布局结构。具有代表性的干阑式民居建筑是作为遗产结构要素的景迈山传统村落的最大价值,也是保护与发展最需要统筹的关键。
茶文化活动的传承性
景迈山保存着中国少数民族中最古老而完整的茶文化民俗。他们敬重、供奉普洱茶,人们深信,古茶树上有着神和人的灵性,就祭拜茶神,祈求茶租庇佑,景迈山也因此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圣山”。
生活景迈山族人依靠山和树而生,他们对树有着特别的崇拜。散落在山间的,不仅有茶魂树、茶神树等特殊的茶树,另一些树也被赋予特别的意义。
历经千年沧桑,茶已经完全融入到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无事不茶”,无论是饮食起居、婚丧嫁娶,还是岁时节令,都要用茶来表达心意。各族人民的语言、风俗、节庆、祭祀等民族文化传统都是围绕着茶展开的,人和茶融为一体,保存着古老、鲜活的历史人文积淀。
民间信仰和自然敬畏,让景迈山上的少数民族自觉保护着自然环境,使得景迈山 古茶林及其所在的森林至今未受破坏,形成人与自热和谐共生的奇迹。茶树,也让景迈人有了根。
于世界而言,申遗是一份可以借鉴的样本;
于景迈人而言,申遗是一种传承;
于尚廷坊而言,申遗是一种预见。
景迈的实力有目共睹,未来的价值也不容小觑,在我们心中,景迈茶早已有着沉重的份量,所以用心做了这款茶,在九月初分享给各位茶友。